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

國立故宮博物院 - 台北篇

北京有《故宮博物院》,台北也有一個《故宮博物院》。不過,台北的《故宮博物院》,並不是一個皇宮,而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藏寶閣。館中收藏由日本侵華開始,到國共內戰,一批由紫禁城、盛京行宮、避暑山莊、頤和園、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寶物,輾轉地,由北京及各地,保護及運到台灣。以及,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歸還了部分文物,再加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的大約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,令到這一個《國立故宮博物院》,成為到台灣旅遊的時候,一個很值得去花點時間參觀的博物館。


受到國民政府保護的國寶,輾轉地來到了台灣。之後,就在台中建立了「北溝文物陳列室」。可是,「北溝文物陳列室」的地點太過偏僻了,館舍亦太過簡陋,文物保存同社會教育功能無法有效發揮。所以,就有了在台北設立現代化博物館的概念。而在1965年,位於台北士林區的一處山上,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《國立故宮博物院》。

《國立故宮博物院》,是一個依山建築的博物館,而主建築樓似乎就是一個山洞出口。而該山洞及主樓的地下室,是在台文物的庫房。

由於《國立故宮博物院》在山上,交通不是很便利。需要坐巴士由士林捷運站或劍南路站前來。而且,守在《故宮》的的士,許多都會獅子開大口,要小心。

此外,由公交車站上去《故宮》,是要慢慢地行樓梯上的。自由行來,的確像上朝的一樣,要走許多路才能夠到達。



到了《國立故宮博物院》的正門了。門票每人 NTD350。穿過售票處後的不遠處,就會有一條鋪了紅地毯的大樓梯,帶你到各層的展館。



首先,我們進入了,書法及繪畫特展室。館內收藏的古畫,可以說是多不勝數,而且,館內的展品大概每兩個月會輪換一次。所以,每隔一陣子來,都會有不同的展品可供欣賞。來到的當日,展覽的是宋代的書畫。

台灣的《國立故宮博物院》,保存古物的技術很高超,在展館內看每一幡的書畫,感覺,都好像是全新的一樣。







本想找傳說的半份《富春山居圖》「無用師卷」及摹本的「子明卷」。也許是次的輪展不包括這圖把。始終,當日我看到的,是宋代的展覽。

看了真跡書畫,博物館亦利用了科技,來了一幅會動的。以動畫形式來重新展示,畫中的人物會互動,很特別。



之後,我們進入了一個叫「新媒體藝術展」的展廳。有互舫的電子藝術,小朋友可以親身參與其中。投特的動畫,會因大家的觸碰而改動。地上的魚,是不會讓我們碰到的 (除非身手敏捷),這場地,令小朋友可以很開心地跑來跑去。



馬的毛色是投影上去的,每隔一會兒就會轉顏色。




另有一個山水畫的投影圖。站在某一個地方,你會化作一隻島,可以在群山中穿插飛翔。



一個沒有水,但有水泡動的小河川,旁邊的小朋友每碰一下,河水的畫像都有小轉變,靜中帶動,在這一帶,小朋友們都玩得好開心。



之後,我們上三樓,參觀《故宮博物院》最具人氣的文物展覽,就是玉器同陶瓷的展廳了。



先看到是一系列的古瓷瓶。當期的展覽,是乾隆時代的出品。當年,中國已經掌握了琺瑯的技術,所以,製出來的陶瓷器,在花紋上同色彩上,都多姿多彩。瓶子,外形是傳統的中國色彩,但部份的畫功,卻是西洋的風格。




當中又有一些是明朝時代,皇宮各處使用的陶藝器皿。圖中寫上了「內府」的瓶子,就是「內府」專用的器皿。當時,各宮殿,辨事機關的器皿都是專用的,不會混亂。



行去另一個室,就是玉器的展覽。在北京見到的,大都只是擺設,供欣賞的玉器。這次在台北見到的,是有實際用途的製品。當中有玉刀。為何會有玉刀呢,始終,玉是一種比較堅硬的寶石,運用來切割,其實不比金屬器差。



玉項鍊,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細心,非常細琢的玉器。雖沒有精雕的圖案,但以古代的技術,要把瓦石切割成一粒粒,更要在中間穿孔,的確是要花功夫同技巧的。



這一個似是玉梳子的東西,似乎是一個髮飾。




玉鼠的碗,餐具。許多都是清宮自製,專供給重上享用的。如是專用的器皿,會有一個「乾隆御用」的印鑑。



下一部份,是當年宮廷收集的奇珍異石。清宮珍藏了一件來自緬甸的輝玉。這是一年未打磨,未使用的玉石。這美妙的翠綠色,如果打磨好來做器皿、首飾,必是一件價值不非的東西。



金黃色的琥珀稱之為「金珀」。而琥珀也就是清朝鼻煙壺的製作材料之一。不過,琥珀質地比較脆弱,不易加工保存,所以琥珀鼻煙壺的存世數量也比較少。展出的金珀鼻煙壺,是一個很簡單的鼻煙壺,壺身扁平,直圓口,斜肩,壺身扁平,長直腹,橢圓形矮圈足;色澤鮮紅透明,整器光素。帶嵌紅寶石頂之綠料蓋與牙匙。

旁邊的金珀雙鴛鴦,就比較精細。介紹說,這金珀雙鴛鴦,雕雙鴛鴦相偎,其中一隻口啣荷花。附綠色浪花型石座。

青金石山子,是深藍雜灰白斑的青金石,全器作山子形,主山置中。主山中央有「神運石」直書填金楷書,上鈐「乾隆御筆」篆款方印。下山石兩處,各有乾隆壬午暮春及乙酉春閏的御製詩文。



瑪瑙雙柄杯,杯邊有紅色斑器壁灰而微透,兩側器柄雕作簡化的螭虎,螭首及二前爪均攀於杯緣,兩螭之尾部皆右彎延伸,繞飾器腹一周。

瑪瑙,就是很獨得的半透明的玉石。展出的其他瑪瑙產品,都是能透光的。

當中的瑪瑙碗,雜大片灰色、黑色斑,天然灰黑色斑流動如雲氣。圈足內琢有「乾隆年製」四字。



展館中央,有一個很大的屏風。這是《國立故宮博物院》名物之一,曾經被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的《翡翠屏風》。日本戰敗後,「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」設立了「賠償及歸還物資接收委員會」,去追討日本侵華時掠走的中國文物。

當時,歸還第一批文物,是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的4箱中國國寶。《翡翠屏風》鑲嵌的玉板除了四十八塊大玉片外,還有數百片小玉片,透過光線的照射,綠色的玉透出白色,相當特別,這樣的光澤被稱為「白底青」。




之後,我們進入一個許多人在排隊,而且要控制人流的展覽室。該展覽室展出的,也是《國立故宮博物院》的鎮館之寶。翠玉白菜同肉形石。

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,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。白菜寓意清白純潔,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佈,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。



當日,肉形石被運往位於嘉義的南展館展出,所以不能一睹此寶物的風彩,有點失望。而此肉形石是來自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,由於瑪瑙生成過程中受到雜質的影響,呈現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層次,加上工匠將頂部的石材表面加工鑽孔和染色,做成了這件層次分明、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現的作品,外觀看過去就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,因而稱「肉形石」。



我們最後看的展覽,是一個有關宗教雕塑的展覽。這一個展覽,名為慈悲與智慧。是一個由唐代開始,宋、遼、雲南大理國及明清的佛教造像藝術展。



從上層往下望,就有三尊佛像。青銅鎏金坐佛三尊像,是明代的出品。這三尊佛像,是西方三聖。中尊坐佛為「阿彌陀佛」,「阿彌陀佛」右手側的是「觀音菩薩」和左手側的「大勢至菩薩」。



青銅鎏金大黑天立像,是一個來至西藏的佛像。一看,我們就覺得這佛像比較奇怪,絕對不是中原的風格。佛像身材短胖,作蹲踞姿,瞪大三眼,嘴露獠牙,手足作鳥爪,形貌兇惡,左手置胸前,中指一方形缺,可能捧一物,右手握圓柄,持物已斷。大黑天是西藏重要的護法神,為一切貧窮無福眾生施與大福德,廣受蒙、藏和尼泊爾等高原遊牧民族的供奉,是「帳篷的守護神」。



青銅鎏金南天王立像,西藏的佛像。左手持寶珠,右手握似劍柄物,應是長劍,本尊為南天王。



青銅鎏金佛塔,是明朝崇禎四年製造的。塔由可拆組的三部份構成︰台座、塔身、塔剎,台座六面,每一轉角一穿甲胄的天王把守。



看完佛教的展覽,我們也要回去台北車站了。因為,要去取行李及趕捷運,趕飛機回香港啊。下次來,我覺得是需要一整天的時間,才可以慢慢地,細心地參觀。

景點名稱:國立故宮博物院 (北館)
地址:台灣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
網址:https://www.npm.gov.tw/

其他分館


景點名稱:國立故宮博物院 (南館)
地址:台灣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