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一眾讀 Business,Account,Finance,Economic 以及 Marketing 的朋友,都會接觸過 Boston Matrix。
簡單地溫習功課,Boston Matrix ,是由 Bruce Henderson (Boston Consulting Group 的 創辨人) 於 1970 年創立出來的一個協助商業機構去自我評級的簡單工具。他把市場上的所有機構分成四大類﹕
1) Star
2) Problem Child / Question Mark
3) Dog
4) Cash Cow
入正文前,簡單說說這四種不同公司的特性。
Star
首先說的是《Star》簡單的在這一個 Matrix 上去看,《Star》就是一間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很大,而且該市場的發展也十分之迅速。例子就是發展神速的網購公司,亙聯網的出現,除了把世界拉近了之外,大家亦可以足不出戶,也能知天下事。在網上,眼睛想旅行已經不只是歌仔咁簡單。足不出戶買東西,所謂的網購,是一個越來越大的市場,由Amazon、eBay、至 Yahoo 拍賣,甚至日本的樂天,都是一早看中了這一個市場而令他們在短時間來壯大起來。
深入我們香港人民心一點,處於 《Star》位置的當然是你我都大概有用過的,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及支付寶。網購,市場的空間十分之大,發展亦十分之神速,以淘寶網的知名度同市場佔有率,在一個仍有商度發展空間的市場,亦佔有中國地區最大的 Market Share,策略是什麼,就是要《保持優勢》。
可惜我並未在此類型的公司工作過,只能分享課本上的東西。
Problem Child
同 《Star》相對的,是 《Problem Child》,《Problem Child》就是一間公司,處於一個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市場內,但市場的佔有率很低,甚至是不見經傅的一家新進場的小公司。這一些公司,往往會在市場做出一些很奇怪的動作來吸引人注意,可是錢也花了,成效也不大。
廣播媒體市場的空間仍可以有很大發展的,就算于概括整個亞洲市場,單是中、港、澳、台,發展的空間也不細。但王維基創立的香港電視 (前稱城市電訊),就是一間 Problem Child 的公司。其資源,是足夠的,若果他們採納一個更廣泛的發展空間,其實是可以先壯氣勢後再攻。但問題就出現了,他們有資源,但沒有 Market Share,做事非常之高調,可是未見成績,在這一種情況,最重要是搞好管理,繼續去壯大公司的業務,這一類型的公司,不會不成功,只需要《壯大》,就能夠從問題小孩中成長,而坐擁充足的資源,一旦成功,就很快會違到 Star 的地位。
我本人,也在這一樣型的公司工作過,公司的資源,無論是財力上同人事實力上,都是充裕的,而且其所在的市場,發展空間也非常大。各管理層,各員工,都很著力,亦很想把事做好,因為一旦把公司扶上了正軌,就可以在公司獨當一面。所以,因為出現了內部的競爭,同分工不明確的事。管理層上的競爭,為保持地位而互相打壓,然而令到效率下降,甚至公司只是花時間去處理內部的事而把一整天的時間用光,這樣的 Problem Child,的確是需要去 Built,但先要把分工處理得好,最重要是需要一個熟識市場環境的人去做中央指揮,完善管理才能夠 Built。
這就是好多財大而市場佔有率少的公司問題所在,一開始準備好晒所有團隊,但因為名氣未大而未能充分地善用資源,管理層要盡快邀功而令到內部競爭過度白熱化,因而令公司出現辦公室政治,員工士氣下降及流失。在這情況下,要這 Problem Child 成長,需要一個成人去扶持,那位成人,將會是經驗豐富的老手,或是行內有少少年資的同類型機構。使用前者,經驗同資源都好,只要把管理改善,鎖好了目標及計劃,就可以大展鴻圖;後者,即是被人收購啦。
上述的王維基例子,就是用經驗豐富的老手帶領 Problem Child,時機一到,Question Mark 一解,就很快會踏上成功之路。
Dog
《Problem Child》同級生,就是 《Dog》,不過彼此所生存的營商環境就大大不同了。他們,也許是新入行,也許是行內老手,可以其在市場的佔有率很低,而且該市場的發展空間也很細。有好多 《Dog》,當市場正在蓬勃時,他們曾經有充足的資源,而且亦成功跳出了《Problem Child》,可是,並未能成功地成為一粒《Star》。
再以媒體來做例子,把其細分,免費廣播事業好明顯是一個市場的發展空間也很細的行業 (因為政府政策問題而引起),我們所見到的《Dog》也就是亞洲電視,曾經風光過的公司,但在整個免費電視播放行業都 mature 的時候,亞視也因為分不到餅而開始衰落。這些公司,不是沒有實力,只是已經沒有能夠再去與同行的頭頭競爭,沒有競爭力,只固步自封,可是因為市場的佔有率低,已經再做不出任何的光芒,不妥善處理,就會做成公司的滅亡。在這一個狀況,公司的策略就是要突破,不是在行內的突破,而是在別的行業突破,亦即是盡量去別的行業尋求發展,之後就摺左佢,不要再沈醉於這一個沒有發展空間的市場。像中巴,做做下越做越《Dog》,失去了專利權後就索性轉行搞地產,保住了上市地位及家族名聲之餘,又賺到錢。
我也曾經在一間《Dog》的公司任職,入職時,公司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,連老闆的最得力員工也隨著一項已出售的業務,一併被對方挖角,可以說是 "賠了夫人又折兵" ,公司早己在出售業務前,已成為《Dog》,老闆也很聰明,一早洞悉了業務不能再發展的 Divest。可是,數年後,也因為政策的問題而另到另一業務也成為了《Dog》,由於公司規模細,只售不產,政策上只利於勢力龐大的央企,我混在公司的那幾年,公司都幾乎都只是以出售業務來維生。而老闆又曾經向我說過一番心底話﹕“吃慣了鮑魚,現在又怎能叫我食鹹魚” 可見出公司處於《Dog》的環境下,老闆心中的煩惱。
《Cash Cow》
香港大部份的行業龍頭,早已成為了《Cash Cow》,《Cash Cow》曾經是《Star》,他們在該行業蓬勃發展時,一早已建立了自身在市場上的地位,可是營商環境的變遷而令到該市場的發展動力減慢,漸漸地成熟了,再沒有吸納新競爭者入行的空間,而他們因為一早在《Star》的時期建立了市場的地位而當市場的發展冷卻後,變成了行內的領導者或是壟斷者,這一個地步,公司已不需要作出任何的大投資,大花費,因而可以做到成本低,高利潤的營商環境。帶有良心的《Cash Cow》,會回饋社會,可是大多的《Cash Cow》,他們心中只有更多的利潤,再更加壓低成本,務求的就是 Profit Maximisation。
近日比較紅的《Cash Cow》公司,不得不說是百佳,她是市場上的 Market leader,而且香港的超市行業早已經被三家超市爪分,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,百佳、惠康、華潤,心中只有賺,而且他們的勢力更凌駕了供應商,基本上把整個市場的供應鏈同消費群控制了。
《Cash Cow》公司,不一定是沈寂市場的領導者,有些在市場上分到小小餅,而又有足夠力量去維持生計的,他們往前再衝的能力沒有,但他們人手不多,成本也不高,同樣是一個小小的《Cash Cow》。我任職過這樣的公司,公司充滿著年事已高的管理層,工作模式古版,辦公室裝修竟然還可以保持80年代風格,他們沒有要求甚麼 creative,管理上沒有與時並進,沿用用古版的遲到扣錢,監視員工,要員工付上金錢上的責任。業務,根本不需要 creative 的人去跟,因為坐著就有錢收,而且他們實力凌駕於供應商、用戶、甚至銀行,bargining power 非常之大,完全是一個小型的 cash generator。不過,管理層不是坐著沒事幹,天天去打 Golf 的,他們也是非常之忙,因為整天的任務就是把公司的財富這兒滾那兒滾,才create 到工作量,才 create 到更多的財富。
管理良好,工作環境良好的《Cash Cow》不多,一但有,通常都是一些工作甚是穩定,員工做到老,老闆做到老的公司,若是家族生意,年青的一輩大多不願意接管,到最後,高價變賣公司,或無能大少爺掌權的情況,就會出現。
現在大家明白了 Boston Matrix,大家不妨為自己工作的公司機構作一個簡單的評估,看看你身處機構是《Star》、《Problem Child》、《Dog》或《Cash Cow》。
這一篇是簡單的自身經驗及個人見解,感覺就像寫大學的 assignment 一樣。
學術研究﹕Boston Matrix
P.S. 我本來想集中寫在《Cash Cow》的工作經歷,可是我怕我寫得太過負面同有少少似爆內幕的形式而改寫廣泛一點,希望不想影響曾任職的機構。因為若我爆了內幕,他們更加難請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