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

今天的我拽搖在昨日的避風港 - 銅鑼灣避風塘之今

自從開始寫自己的 blog 文後,漸漸地感覺到創作的自由度大了。也開始會長篇幅寫一些非食的文章。這一天,我們一家人陪了太太的外婆一同到銅鑼灣避風塘,好讓老人家懷緬一下過去的生活。

太太的外婆,已經生活了88個年頭,從小就在避風塘生活。從船上的伙頭大姐,開駁船的大姐,清理海上垃圾等等,一切的工作,生活,都在搖拽的海面上渡過。後來香港要整頓避風塘的環境衛生及治安,於六、七十年代,就不斷地建設公屋,把一眾世居在小艇上的水上人,搬到不同的區域去,亦因為這樣,不少的昔日老友,昔日工友,因為沒有電話地址,就此失去聯絡了,而避風塘,亦因為失去了居民,沒有了食肆,沒有了唱歌仔,連開駁船的行業也漸漸地息微了。今日的避風塘,只是一個給遊艇會泊船用的地方。

說真又不是這樣的一回事,前幾個月來,就找到一家叫《信記》的食肆,好讓我們搖拽著,在避風塘吃過一頓豐富的海鮮餐。今日的避風塘依然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地方,只是人流限於船家,遊艇艇主,同一些來找信記的人。

是日,我們一早10點多就來到這一個令太太的外婆懷緬的老地方。如今行動已經不便的她只能在岸邊看看避風塘的景色。而岳母及太太的幾個阿姨們,也在避風塘渡過他們的童年,眾人,都非常懷念這個小地方。

外婆要的,其實不只是看看避風塘咁簡單,她來是為了看看能否找回昔日的老朋友。起初我也覺得機會渺茫,我心中想大家只會在岸邊看看走走,聽老人家在概嘆今昔,所以把相機留在車上,完全沒有想到,我們會有機會,上船。

有時間,膽粗粗是一件好事,我們一路沿岸漫步,看見避風塘船來船往,見到有艇仔泊岸,外母就首當其沖的上艇仔問問外母想找的人船家認不認識。事隔多年,人士亦經過多次的變遷,以前在避風塘一起生活,一起工作的好友,畢竟有 4、50年了,歲月把人變老,但沒有把記憶變走,兩個老人家,各自道出自己的名字後,此後的情景也差一點令我落淚。

兩位婆婆都十分之開心,而開船的媳婦,也是從小在避風塘長大的另一個婆婆,亦邀請我們上船一起細說舊事。外婆行動不便,很難下船的,但婆婆堅決的一句不怕,扶我,必上船會故友的決心,令她努力地站起來,慢慢地行落碼頭的小石級,純熟地扶著我們一步跳,就登上小艇了。


老人家在談往日的舊事,我是艇上唯一一個年青人,雖沒有相機,但真的要感謝日新月異的尖叫科技,若不是手機拍照的質素越來越高,我也不能為一眾失去聯絡多年的老朋友,拍下一些富有紀念性的照片。人物的圖片就不便公開了,接下來就在小艇上追拍銅鑼灣避風塘的景色吧。從這一個角度望回來區走廊,相信只有在避風塘的水中央,才能拍得出。



開船的另一個婆婆 (有外婆同那位婆婆在,開船的只可以叫大嬸),說難得老朋友再見返,難得老婆婆回來到避風塘一遊,她說要開船,我們慢慢地在避風塘內轉一個圈。圖片中大家會看到一些圓頂的小船,這些就是住家船。老人家說以前的一切生活,就是擠在那小小的船上。可是,是日的船都已帆布密封了,開船的大嬸就說道,這些都是住家船,可是現在所有人都已經上樓,船雖保留著,但就沒有人在船上過夜了。




平時大家坐車也許會留意到,銅鑼灣避風塘中央,有一艘插滿了錦旗的大船。起初我都以為是一些服務遊客,有人訂才出動的遊覽船。 真的是不說不知,這一艘大船很少會動的,而內裡有一名長期住客,而且亦有不少人特登前來拜訪的。我之前不是說過避風塘不是已經沒有人居住嗎? 那住在這兒的是什麼? 這兒住的,不是人,是神,是水上人最尊敬,保佑出海的人,保佑大小平安,非常慈悲的天后娘娘。



現今,大部份停泊在避風塘的船,都是一些有錢人的玩意,私人遊艇。避風塘內的的駁船服務,大部就是為了這些船主提供接駁服務。我們埋岸等人時,就有一個同嬸繙、婆婆非常熟絡的人登船,站在船頭,同嬸嬸閒說兩句,不用問、也不用找,就送到他的遊艇旁,在避風塘,來來去去的都是認識的人,生活依然是非常之簡單。





老婆婆說仲有一人我外婆是必須要見的,那人現已是老婆婆的女婿,以前是外婆開船清海上垃圾的工作伙伴。今時今日,老婆婆的女婿依然做著老本行,在一家政府外判的海上清潔公司工作。他們等到那位已經老掉牙的伯伯了,黑黑實實的老頭子,力壯但樣子就十分之蒼老,也看來有70多歲,實際那伯伯只是60出頭,只是生活艱苦而令他顯得特別的老。

老婆婆問那位伯伯認不認得外婆,外婆也大叫她自己的名字。當時外婆才二十出頭,伯伯才十多歲,一離就幾十個年頭了。伯伯想了十多篇,說了十多句不記得,但也沒有放棄去想,三人再談談身邊的人個事,才一一想起來,畢竟人生幾十年,遇過的人同事太多,現在叫大家去記下小學同學,相信大家都要想很久,甚至小學同學在街認得你,你也會以為人家白撞 (我們是日也的確只是白撞)。

回看越縮越小的避風塘,多次填港,令避風塘不斷的搬出啲,再搬出啲。搬出啲又細一啲,再搬出啲又細多啲,現在暫時應該不用再搬出啲,不過因此中環灣仔繞道的填海工程,把避風糖的中央及近午炮的一端填平作為行車隧道的出口,無疑地這一個充滿了歷史同人生百態的避風塘,又再細一啲了。



在避風塘的中心回看天后區,發現小艇是依然默默的經營著,避風塘的生活,依舊在銅鑼灣,可是光輝已經不再。




曲終始終要人散,我們也不想阻他們太耐,畢竟人家的小艇是用作接客,做生意的。臨走,看見三位老人家也有點依依不捨,我們想請他們飲個茶但他們又覺得不好意思。最後交換了地址電話,好把拍下的照片寄回。就是這一份感覺令我決心寫下此文的。

今天的我拽搖在昨日的避風港,但昨日的避風港已不是今天的避風塘了。昨日的水上光輝歲月,是今天陸上的繁華足跡。

景點﹕銅鑼灣避風塘
地址﹕銅鑼灣 (告士打道/維園道)海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