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些地方也找到我

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

細數我最喜愛的英國唐餐

想寫這一篇文章的原因,是因為在英國陪伴了我多個寒暑的唐人街酒家,經歷了三代老闆,開業了55年的《國民樓》光榮結業了。突然,令我懷念起年青時、年少時,在英國吃過而且令我有深刻印象同記憶的唐餐。

Manchester


首先說的,當然是自己生活的城市,Manchester (曼徹斯特) 的唐餐。而我最喜歡,留下最多回憶的,就是結業了的《國民樓》(Kwok Man) 。我對《國民樓》的緣份,可以說是由當年移民來英國,坐飛機在比利時落難開始。

當日,前往曼徹斯特經停巴黎的飛機,因巴黎機場大雪而不能降落,而機組人員又不肯直接前往曼徹斯特,結果迫降比利時的布魯塞爾。下機後,我們一組30多個前往曼徹斯特的乘客,在沒有地勤協助之下,在布魯塞爾機場渡過了飢寒交迫的十多個小時,而其中一個幫手做 leader 的,正正是《國民樓》的樓面經理。我地叫佢做 "大聲公"。

其實,我父母早就聽說過《國民樓》了,畢竟,此酒樓至今已經有55年的歷史。我的兩位親堂兄,在自己開餐館做老闆之前,都在《國民樓》工作過。此酒樓,由黎姓的老闆創立,後交由葉姓的老闆經營了兩代。

我很喜歡他們的豉汁蒸鱔,而《國民樓》最受大家歡迎,也是他最好生意的時段,就是12點後的宵夜。夜晚眾食肆收工,我們看完夜場的足球比賽 (去球場或酒吧看),甚至是除夕在 Town Hall 倒數完,都會一班人來開張大檯或小檯,整返個三燒飯、干炒牛河、肉絲炒麵等等。


我們年青的一輩,也是《國民樓》的擁戴者,我找回一張賀朋友生日的照片。當晚我們沒有準備蛋糕,我叫相熟的侍應加爉燭在酒樓贈送的椰汁糕上 (最重要侍應肯幫我地癲),我們奇奇怪怪的又氹到朋友仔好開心。說真,家庭式經營的酒樓,好親切的。



第二間要說的,就是《羊城》(Yang Sing)。當年,說唐人街最火最熱的,是《羊城》。今時今日也是。這是一間佔了4層的大酒樓,以我當年的認知,每年 Manchester 市政府的 Annual Dinner,都會在《羊城》4樓的宴會廳舉辨。

可是,他們向來都對老外客人好過對本地的華僑客人。點心雖是精美,食物出品雖是一流,但華人飲茶不點酒,不點 Beverage,會受到白眼的。而《羊城》亦曾經在2013同2014年得到過米芝蓮的推介。



第三間同大家介紹的,是《香港樓》(Hong Kong Cantonese Restaurant)。我比較少去,但我大學的其中一個同學其實是此酒樓的少東。此外,我曾在當地的華文學校任教,每一年學校的 Annual Dinner,會設宴於《香港樓》。



《新寶城》(Pearl City),如果大家是大埔老饗,這一個名字是絕不陌生的。因為 Manchester 的《新寶城》就是大埔墟《新寶城》的後人移民來到英國,保留當年大埔《新寶城酒樓》的寶號繼續傳奇的。

我記得,每一次 TVB 找了幾個明星來 Manchester 宣傳新劇,他們都會在《新寶城》擺 show。而每年唐人街農曆新年慶典,都是在《新寶城》設宴的。



那一個時候,作為中學生、大學生,錢不多的我們也要食飯的。唐人街內的小菜館就是我們時常的聚腳地。當中,最受學生歡迎的,就是《中國城》(China City)。食的,主要都是廣東的小炒,外國人喜歡的咕嚕肉、排骨等等。雖不是最好食,但價錢大眾化一點,一個人出唐人街,不登大酒樓,來這類型的小食肆食個碟頭飯,實惠又實胃。



中國人開的 Buffet,可以說是最難食的東西。不過,我對當年 Manchester 唐人街的《International Buffet》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。食物的確是比一般以下,但勝在便宜,學生哥的我們,吃得飽飽便是福。

深刻印象的原因,就是當年我差不多每一個星期都來,因為.........《國民樓》圖中的主角......個個星期都要來食。我陪親佢食晚飯都係呢度......



早在 Manchester 生活,已知道有許多許多的好中餐,不會設店在唐人街內。而且,因為樓下有大型雜貨店/唐人超市,又有免費停車場,以下的酒樓,大酒樓,早在我生活的那一個年代,成為了我們飲茶勝地的地方。

最常去的,也是 Manchester 最旺的酒樓《喜臨門》(Tai Pan),我們稱此酒樓為 "大班" 因為英文名就是叫 "Tai Pan" 嘛。星期日的午市飲茶,我可以講俾大家聽,係多人到,多車到,冇位泊,就算泊都要留匙。



《榮業行》,是英國數一數二的唐貨 superstore 之一。Manchester 店擴充後,在貨倉的樓上,開了一間名叫《金煌》(Glamorous) 的酒樓。老闆並不是在 Manchester 做開生意的,但人綠很好的他立即建立了他在 Manchester 飲食界的地位。印象中,老闆開《金煌》之前,是在 Channel Islands 做飲食生意的。



《海港》(Ocean Treasure),離市中心很遠的一家酒樓。從前是《志業行》附屬的飲食部,是一家燒臘快餐店。後來見《喜臨門》做得好,《志業行》把樓上的辦公室大改造同搬走,改建為酒樓,服務住在 Manchester 北部的華人。



《城外天》(Cathay Dim Sum by Yang Sing),從英文名就可以知道,這是《羊城》的分店。Trafford Centre 開張時,邀請了《羊城》在 Shopping Mall 內設分店。結果,《羊城》開了一間招呼老外也招呼華人的《城外天》,也在 food court 內開了一間快餐。

最具特色的,是店內有一個大電視,長期接駁廚房那正對著炒鑊的CCTV鏡頭。可以欣賞自己及其他人客的食物,由生炒到熟的整個過程。而 open kitchen 也是當年唐人飲食的前衛及大膽舉動。



仲有我常去的亞洲食店,有《Samsi Restaurant》,是一間日本餐廳。特別要提的原因,是這餐廳曾經供應過 "女體盛" 而轟動了整個 Manchester。我問過價,當年都要 100鎊 per head,10 人起才 serve。我記得,報紙訪問過兩個 model,一個是當地出生華人 model,一個是英日混血 model。



在 Manchester,最後要說的是《太湖》(Tai Wu)。一開張就引起了整個唐人街的減價戰。長期有打折的點心、晚飯、宵夜時段。最後好似俾人燒左間鋪..........



Manchester 仲有不少我有印象的食肆,當中有韓國菜及其他唐人街的小餐館,可是我不能一一的介紹啊。時間過得太久,有不少已結業,也有不少連名都唔記得啦。

Liverpool


說完 Manchester 要說旁邊的利物浦。利物浦雖有一個很大的唐人街,但我在很久之前的文章以經說過,唐人街是沒有人氣的。而我們每一次在利物浦吃上中國菜,茅頭都指向兩家並非位於唐人街的食肆。說真,兩間都易找,而且最重要的,是有 free parking。

來利物浦,我們多數都是來《喜臨門》(Tai Pan)。位於唐貨超市《永興隆》的總店 (Manchester 的是分店)。酒樓的名字,同樣叫《喜臨門》(Tai Pan)。食物同 Manchester 的《喜臨門》不相伯仲,而我最喜歡是《喜臨門》的三燒飯。而三燒飯就是、叉燒、燒鴨、燒肉三併。



後來,位於利物浦 dockside 開了一間名叫《中僑酒家》(Chung Ku Restaurant) 的海邊餐廳。位於海邊,裝修得很典雅。因為在海邊,因為是海邊的獨立屋,有景,有空曠地方。搞宴會,搞婚禮,好似是《中僑酒家》的主打。



利物浦唐人街內,仲有一間去過的,不過,我只是去了一次咁多多。黎黎去去,我都係去《喜臨門》同《中僑》。基本上唔會去其他的。

Birmingham


伯明翰,是我讀大學的地方。三年的寒窗苦讀當中,梗係要食飽個肚先啦。Birmingham 有一個算是很細小,但五臟俱全的唐人街。三年的生活,再加多一年時常回去探朋友的日子,伯明翰的唐餐,同樣留給我不少的回憶。

雖不是最常去,但令我記憶最深的,是《中英花園飯店》(Chung Ying Garden),因為我同二少東是同學,同大少東 (現在是老闆) 是朋友。《中英花園》是一間比較 high end 少少的中菜館,菜式比較精緻,同大少東 James 熟落了,服務更是細心。有朋至遠方來,老豆老母來 Birmingham 找我,必來晚飯。



同一老闆,另有一間《中英飯店》(Chung Ying)。如果要來,都是來飲茶多。印象中,這是伯明翰最早期的中菜館之一,當年入到內,也能夠感受得到《中英飯店》的歷史。今時今日,他們再多一間分店,叫《Chung Ying Central》位於市中心,加入了西式酒吧餐廳的原素。



說飲茶,比較常去的叫《中華閣》(China Court)。好多時,食開食慣邊一間餐廳,都是由學長學姐帶路。胞姊也曾在伯明翰讀過一年,我來 settle down 時,姐記起的就是《中華閣》,我們一班 Chinese 新來,學長學姐推介來飲茶食點心的,都是《中華閣》。



當年是學生哥,錢有限,去親唐人街食野,都係食碟頭飯算了。碟頭飯,平靚正,有這一間《心意》,後稱《新心意》,後來再易名叫《新意》。英文名就不變,叫 (New Sum Ye)。一盒燒味雙併,3鎊左右吧,大大份,夠飽。嘻嘻,老闆仔又係我的大學同窗,不過條友仔後來因為同學會發生的一件事而犯眾憎。



英國的《榮業行》是一個連鎖的大集團。在倫敦,曼徹斯特,伯明翰均設有大型的 superstore。4間分店,都成為了一個小型的中國城,包含了飲食、購物同娛樂。華人會計師、律師、醫生、牙醫等等,連剪頭髮,買機票,有華人服務的銀行,都可以在《榮業行》找到。

在伯明翰起家的《榮業行》,其伯明翰總店佔的地方很大, 此店於50年代已經開始服務華人了。由我大學宿舍行路過去,20分鐘點都到。後來同學有車,更加多去了《榮業行》吃喝同辦唐貨。說食,就會來《榮華大酒樓》(Wing Wah)。



最後要介紹在唐人街附近的一間另類食肆,是一間叫《Mr Egg》的早餐店。不過,很可惜的,現在已經轉營。雖然同名字,但已經是一間 Kebab Shop。當年,他們的 "Eat like a King for £1" 後來變  "Eat like a King for £1.50"..... "Eat like a Queen for £3".....以雞蛋為主的 all day breakfast....冇錢呀.....咪食呢啲囉.............



記憶中仲有一間宵夜好店,名字忘了,樓也拆了。在這 Birmingham 飲食回憶中,的確是少了一兩間,感覺有少少殘決。

London


不用多說,人人都識《旺記》(Wong Kei),曾經為學生的大家,應該冇乜邊個未去過《旺記》。一入門口就會聽到 "幾位...入面...樓上...樓下" 或 "How many? ....inside....upstairs....downstairs....."

詳情請看以下:

多麼溫暖的叉燒飯 - 倫敦唐人街 旺記 (Wong Kei)



如今已經結業了的《九龍樓》(Kowloon Restaurant),是我同家人每一次落倫敦都會去的酒樓。門口有麵包餅店,內堂是一間帶點古氣的中菜館,加上不會像 Gerrard Street 內其他謀財害命酒樓一樣,見到客人就有殺錯冇放過咁款,是幾好的。



我最喜歡去的,是《特區1997》(Special Zone 1997)。店名好明顯是抽水,抽1997年香港回歸的水。我們學生哥,都是碟頭飯,每人一碟搞掂,也有時會叫小菜食飯既。


唐人街內另一個我很喜歡的選擇,名字叫《Misato》,是一間食日式飯的店舖。我們經常取笑此店名,音譯為 "美沙酮"......... 我記得咖喱好食。



在倫敦食中餐,早已經不會流連在唐人街了。嫌錢多咩。我在英國生活的90年代,Bayswater/Queensway 就是我們在唐人街以外食中餐的首選。

那兒的《文興酒家》(Four Seasons) 同 《金唐酒家》(Kam Tong Restaurant),是我較有印象的兩間。




有朋友在倫敦生活,每一次去找他都梗會有一日去飲茶 (我們英國的華僑生活也就是不斷的飲茶,飲茶)。由於我朋友住在 Canning Town,位於 East London。所以,我們會去 North Greenwich 飲茶食點心。

名字沒有印象了,只知道該酒樓位於 Holiday Inn 內,可以就是酒店的中菜廳。從網上找來的圖片,我有少少印象是 《Peninsula》,現在再上網去找資料,已易名做《新世紀》(Saikei Restaurant)。




說倫敦,當年有一間西餐廳,我每一次的嚷著要去的。這就是當年仍然在 Piccadilly 的《Planet Hollywood》。明星效應,電影主題,更重要的是.....食完立即可以過隔離 Trocadero 既 Sega World,打機。



最後有一個 Warning。有一個飲食品牌,大家在倫敦一定要 avoid。那就是《Aberdeen Steak Houses》、《Angus Steak Houses》,吃死冇命賠。食完他們的牛扒,你會立即覺得《扒王之王》同《花園餐廳》既牛扒好L好食....................



寫完這一篇文章,連自己都好開心。因為以前在英國生活的點點回憶都返晒黎。年尾,年尾吧。網誌應該會上演《陳真愛回家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