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些地方也找到我

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

輕輕的我準備走了 - 大埔老字號《紅洋蔥餐廳》

在大埔長大的我,在飲食方面,總有不少情意結,有好多老字號的食肆,無論現今世代的質素如何,能否保持到,能否追上時代,偶爾回到大埔,偶爾回去探訪這一些陪著我成長的味道,不知為何,我總會說一聲很好。

這一次聽聞大埔的老牌上海館子《紅洋蔥餐廳》將於5月底結業,我心動了,早已計劃好,在他結業之前,一定要回來,回味當年的老大埔,老上海味道。

餐廳的門口,三十年如一日,我幾歲時,眼中及記憶中的《紅洋蔥餐廳》已經是這一個樣子,門口要上幾級,晚上的燈光昏暗,嚴重的不足,平日若不是有人龍排隊等位,其燈光不足的門口,往往會令人覺得他沒有營業。


內裡,也是沒有任何的變化,連檯凳的佈局,都跟三十年前的一樣,再者他們用的是白光,再用窗簾密封,的確,沒有特別去留意他,真的不知道這兒一早已坐滿了人。幾年前,我曾經同朋友來過一食,朋友說若不是我推門而入,他根本不知道這兒是營業的。



回想起小時候,我們一家五口,會叫4個客飯、一個湯羹、一份小籠包、一份豆沙鍋餅,這樣成就了我們的豐富晚餐。

客飯,是包一個例湯及兩碗白飯的,餸則是一人份量的。先說例湯,是我們廣東人的豬骨靚湯,無味精,味道濃,濃得黎又帶點清,是給我們平日少湯水的人士飲用的屋企靚湯。



小時候必點,大個仔後也必點,就是《紅洋蔥》做得比較出色的酸辣湯,醋味夠酸,辣味夠勁,兩者夾合之後,可以說是香味四溢,內有很多荀絲,很多豆腐,肉絲,蝦仁,總之是一個足料而且帶微辛辣的一窩好好的羹。



去老牌的上海館子,好多大都會叫經濟抵食的客飯,一個一人份量的餸,兩碗白飯一個湯,絕對是一個獨樂樂的配搭,而我最喜愛的,就是獅子頭。腍一腍的大肉丸,一個已經夠晒數。有沒有發現,老一代的上海館子都是很喜歡用黑油的,同油份落得重手,這是我們小時候對上海館子的印象。



回鍋肉,同樣是以黑油為醬,味道咸香,若不是多了辣味,白菜變椰菜,肉球變肉片,味道上同獅子頭是大同的。不過,是日的回鍋肉偷工減料了,菜多肉少,不過,味道還是那可愛的又濃又香又夠咸的老上海味道。



茹素的有炸菜炒蛋,有少少辛辣感,蛋半熟,保持到他應有的滑嫩。很簡單又夠香的炒蛋。



朋友們想食鱔糊,於是我們單點一個炒鱔糊。單點,就會是一個例牌的份量,黃鱔,輕輕地走過油的,肉質結實亦帶爽,吃入口份外的煙韌,同樣地是以黑油做味,而且這咸香味滲進了芽菜同鱔的深深深處,唯一不好的,就是吃了六七口芽菜才能食到一條鱔仔。



上海粗炒,幾乎是我每一次來《紅洋蔥》都會點食麵食,這兒的麵條煙韌度十足,味道夠重,豉味香,帶點甜,簡單地加上了椰菜同肉絲已經是很香口。在這兒給大家一個小知識,原來上海人甚少吃粗麵,他們叫這一個做炒麵,上海粗炒只是我們香港人專稱的名字。



是日沒叫小籠包,因為我覺得,多年來的味道沒有改進過,小籠包早已被大大小小的新派上海館子追過了。於是,我們只叫了鍋貼,半煎半炸的鍋貼,說真已經不及別人做的好,原因就是肉味不夠香,亦沒有肉汁,而正正就是沒有可愛的肉汁而令我拒吃小籠包。不過,脆脆的鍋貼皮,是我懷念的味道。



精髓,永遠是手快有手慢冇的,幸好朋友醒目,一聽到豆沙鍋餅是限量供應時,便立即加點,容飯後才上,若是我們於餐後才加點,一定冇得食。豆沙鍋餅的皮,是粘米加糯米做成,口感既煙韌又夠香,豆沙餡既充足又夠甜,而我給評論就是既香又甜。

又來一個小知識,我的上海朋友說未見過或聽過此物,相信是香港創作出來的上海菜。



《紅洋蔥餐廳》,是好多大埔朋友的回憶,想當年,物質未夠豐富,《紅洋蔥餐廳》絕對是區內的好味道。也有幾十年的光景了,《紅洋蔥餐廳》的味道,是沒有改變了,可是這一個不變,只是沒有變差,但亦沒有變得更好。回來《紅洋蔥餐廳》,只是來懷念一下我們小時候的古早味,若是沒有了這樣的大眾懷念,《紅洋蔥餐廳》的上海口味,早已經與時代脫節了。

可是,這一個令好多大埔朋友懷念的老食店,將於五月下荀光榮結業,亦是因為這一個消息,令原先只有在週末才需要排隊的小店,平日都排起隊來。香港人啊,香港人啊,真的是要人家結業你才會珍惜。(這一句話其實也在批評自己)

餐廳名稱:紅洋蔥餐廳
地址:大埔南盛街15號地下

2 則留言:

  1. 從此文才知閣下是古早的大埔人,
    我只是從八十年代中才到大埔居住的,
    有印象否大埔舊墟榮暉花園前身是一個圍牆高聳的圍村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榮暉花園的前身? 也許大耐了,當時已經是舊墟的平房,有沒有圍牆就是問問老媽子了。

      刪除